本網站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字、圖表、繪圖、圖像、照⽚及數據彙編或其他材料,均受版權法保障。如有侵權,政府或相關⼈⼠保留追究的權利。
我們並不保證參與院校/機構就其資料所提供的譯⽂準確無誤。本網站內有關參與院校/機構及其課程的資料,並⾮全部具備中英⽂版本,⼤部分資料只備其⼀。
The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ll text, graphs, drawings, diagrams, photographs and compilation of data or other materials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W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 organisations. Not al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 organisations and learning programmes is suppli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Som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in one language only.
Update as 7/11/2023
2024/25學年內地⾼等教育展(下稱「本網站」)收集使⽤者瀏覽本網站所提供的個⼈資料,⽤作處理及跟進使⽤者提交的查詢。
你提供的個人資料會供教育局人員取閱。除此之外,本局亦可能會向服務供應商及內地高等院校轉移或披露該等個人資料。
香港特別⾏政區政府將按照《個⼈資料(私隱)條例》的相關條⽂處理本網站所收集的個⼈資料。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for browsing Mainland Higher Education Expo 2024/25 (referred as this website) is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handling and following up with the enquiries from the visitors of this website. The personal data you provide will be made available to persons working in EDB. Apart from this, they may be transferred or disclosed to the service provider and respective Mainl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hall handle all personal data submitted through this websi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在中學時已立下志向,決定追逐藝術之光的李卓琳,為了能拓寬國際視野和培養藝術觸角,選擇到上海求學,蘊育創作潛能。「上海有很多國際藝術展覽和時裝秀,可以刺激我的創作靈感。東華大學的藝術教育是在上海市內最優秀的。」
堅定志向 追夢無彊
學術成績優異,曾多次獲得藝術獎項和獎學金的卓琳,在中四時已決定未來要往藝術方向發展,並開始留意位於世界各地的藝術高校。「我在中學時期的視覺藝術科目,成績一直都是前三名。因為我希望未來能夠多元發展,進一步學習藝術設計、電影製作和遊戲設計等課程,所以選擇修讀全國排名前十的東華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卓琳積極參與校內外比賽,對學校作出不少貢獻,最終憑著出色表現而獲校長推薦,順利入讀心儀院校。
由於疫情緣故,當時的卓琳雖不考慮出國留學,卻仍想跳出香港,接軌國際時尚圈。考慮到上海的生活模式與香港相似,當地亦有很多國際藝術展覽可以令她增廣見聞,卓琳最終選擇負笈內地。「香港院校雖然也有開設藝術課程,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內地獨有,可以讓我學習到3D建模、UI或UX設計和後期製作等。另外,東華大學是內地的211綜合性大學,相比一般藝術學院有更多學科融合,我可以跨學科選課,接觸不同學系的學生。」
應對內地競爭 磨礪自我成長
卓琳在中學的成績頗為優秀,但她認為內地高校的競爭氣氛更為激烈,令她深受影響。「我們這一屆學生的高考分數是整個服裝學院最高的,所以同學們都非常優秀和刻苦。大家都經常熬夜製作作品和寫論文,我和室友也會一起熬夜到凌晨三、四點才睡覺,然後早上七點半起床繼續𡚒鬥。」
她認為兩地的學習模式有明顯區別,「內地學生重視學業成績,香港學生則願意參與各種活動。另外,內地藝術系的教授比較著重學生的個人研究方向,課堂教學會偏向教導理論和概念性的課題,所以實踐和互動的內容相對較少。當然他們也很樂意在課後與學生討論課題,解答同學疑問。而香港的教育則比較強調實踐和互動性,所以會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實踐能力和多元發展。」
希望積累更多寶貴經驗的卓琳,在對學業抱有追求之外,亦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期望令自己茁壯成長。「我在校內擔任漢語助教和國際學生社團社長的職務,經常要跟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接觸和一起組織活動。我在校外曾代表香港學生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推廣香港的民間藝術文化,並在滬港同學會擔任外務副主席。這些經歷都令我大開眼界,培養出宏觀視野和組織能力,相信對我未來工作有很大幫助。」
雖然在內地求學的競爭激烈,但卓琳仍無悔到內地升學,認為在當地學習,可以幫助她了解內地市場及不同企業的營運模式,有助未來就業。「內地的市場非常龐大和流動性很強,所以實習和工作的機會較多,尤其是藝術方面的發展機會。」
懷揣夢想 無限可能
卓琳在畢業後考慮繼續升學,計劃到海外或回港攻讀碩士課程,持續裝備自己,追逐夢想。她認為現時內地市場的規模龐大,相對香港的工種和人才需求也更豐富。「我的同學在畢業後找到很多工作機會,有讀中醫的朋友順利回港做中醫師,也有商科同學在相關港企或外企就業。無論是在內地還是香港,都有許多發展空間。」
她鼓勵考慮赴內地升學的中學畢業生應該積極追夢,在選科時要明確志願,不要僅僅因為學科的發展前景而忽視個人興趣,胡亂選科。「當然內地院校的相關學科在香港的認受性和發展前景也很重要。另外,大家也需要自我評估,例如預期成續是否符合大學的入學要求、是否能夠獨立生活、自己的應變能力、抗逆能力和溝通能力如何。如果同學想要報考體育和藝術相關學科,就需要提前了解學科的面試內容和基礎學術要求。」無論是在港求學或到外地升學,同學都要做好準備,才能達成目標。
與不少港生一樣,劉芷瑋踏入高中階段開始規劃升學大計,她透過學校的升學就業輔導講座,認識到除了留港升學,內地亦有不同的升學途徑。她在文憑試放榜後便決定報名參加「暨大華大兩校聯招」的免試招生,最終獲暨南大學的國際金融專業錄取。不過,人生少不免會遇上一點小挫折。芷瑋在大二的時候向院校提出申請轉讀「國際新聞」專業,經過一輪申請手續和面試後,終於如願以償,在大三正式轉讀新專業。
認清意向及興趣 向父母提出轉專業
「因為高中選修科修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我當時認定大學會選擇工商管理、金融這類專業,直至上大學後發現不太跟得上課程,特別是數學方面。另外,我在大一加入了香港學生聯合會的社團,大二出任公關部負責人,大三則出任主席。課餘負責寫公函、做主持、拍攝等工作,我慢慢發現傳媒行業比較適合我。起初大一、大二我都採取觀望的態度,直至大三確定從事傳媒工作的想法後,便向學校提出申請轉專業。」
在轉專業的事情上,修讀「國際新聞」的港生師姐為芷瑋提供不少意見,故申請手續和面試過程均頗為順利,惟心態上卻需要作出調整。「『國際金融』屬於「理學」,『國際新聞』是「文學」,這是重大的轉變,自己都會感到焦慮。我跟父母商量,如果轉專業要再多讀兩年,便要由大二開始讀起,變相他們又要辛苦多兩年,幸好父母都很支持我的決定。」
港生社團增歸屬感 兩地學生互有所長
不少港生擔心到內地升學不適應,芷瑋也不例外,她事前就擔心言語不通而產生溝通問題。「就內地升學和院校的問題,我一般會先向在內地讀書的師兄師姐了解。我雖然會說普通話,但有時會聽不明白,因為學校及宿舍有內招生同學,我曾擔心是否能融入學校生活及和同學交流,但時間久了,自己的普通話進步不少,煩惱也消失了。」
以前,芷瑋覺得內地的校園生活較香港沉悶,直至親身體驗後便改變之前的想法。「暨大有很多社團或者學生組織,當中涵蓋不同範疇,而我選擇參加香港學生聯合會,希望認識一些同聲同氣的香港朋友。我認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這樣就不會感到徬徨,同時增加歸屬感,有助融入校園生活。」
至於港生與內地生,芷瑋認為兩地的學生截然不同。「我也問過內地生對港生的印象,他們普遍認為港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很多豐富的想法。有時他們做小組作業,也會找一些香港同學同組,因為我們的想法會比較有創意。至於內地同學,他們心思則比較細密及貼地。」正因為這些差異,同學之間在學習時可以互相學習和補足。
學校提供實習機會 畢業後繼續升學
在暨大讀國際新聞專業,對芷瑋而言有助訓練多角度的思考。「國際新聞是以全英語教學,部分教學例子是取材自BBC的英文新聞,令我們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英語水平也進步不少。」與不少大學一樣,暨大也有提供實習的機會。「學校會推薦或者提供一些實習的崗位供有興趣的同學選擇,地點一般是在內地,包括廣東省一帶。另外,部分同學會自己尋找一些實習機會。」剛過去的暑假,芷瑋就去了學校推薦的機構做新媒體板塊的工作。
對於未來發展路向,芷瑋直言有件事情令她很糾結。「我在廣州讀本科,現在認識的前輩、朋友圈子都在廣州,所以我也曾考慮過是否留在內地工作,但由於家人在香港,而且我將來打算成為公職人員,所以暫時希望畢業後回港讀一年碩士課程,然後再投入職場。」
報讀專業要考慮能力 廣東省升學易適應
文憑試畢業生赴內地升學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作為過來人的芷瑋建議同學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能力,「我接觸過幾位港生朋友,雖然放榜時獲得比較好的院校錄取,但上大學後跟不上,最後輾轉要改修其他專業。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院校為港生提供的資源,因為暨大港生人數比其他院校多,所以相對而言,暨大提供予港生的資源也較豐富。例如港生組織會可以有較多資源舉辦活動及不同的就業輔導講座。最後同學亦要考慮地理位置,我們在南方生活,突然去到北方或會難以適應,而且港生數目也較少,難找到同聲同氣的朋友。若同學在廣東升學,生活上不會有很大差異,氣候差異較少,容易適應當地生活,也減低思鄉的感覺。」
「我是2014年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畢業生,之後回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生物醫學工程碩士課程,到2020年再報讀清華大學高級公共管理碩士(EMPA)香港政務人才項目。」作為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首位畢業港生及清華碩士畢業生,李志華一直努力增值自己,拓闊國際視野及人脈。
堅持往內地升學 親身了解文化及國情
回想當日,志華由於得悉有師兄透過免試招生計劃(現稱:「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成功獲北京大學取錄,所以收到會考成績後,便開始計劃其升學大計。「會考成績好就可以報北大、清華、復旦三間內地著名大學,不用讀中七考高考,讀完中六可以直升大學。」
十年前到內地讀書或許並非主流選擇,當時有老師和朋友覺得志華如留港繼續學業,很大機會獲心儀的大學及學系錄取,因此大家對他的決定都感到詫異。但志華卻有另一套看法:「清華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大學,加上2008年北京奧運後,內地經濟進入另一個起飛階段,我覺得到內地讀書、體驗不同生活及文化,及親身了解國情,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談到選修生物醫學工程的原因,他表示除了興趣,亦是受到香港曾經歷「非典型肺炎」(「沙士」)一疫影響。「我讀中學的時候對人體、醫療、機械工程都感興趣,加上2003年香港經歷「沙士」,看到醫護人員很偉大,自己也想為醫療界出一分力。當時我的理科成績很好,所以選擇生物醫學工程,面試後便獲錄取。」
重回清華深造 卻遇上疫情
多年後,志華再次選擇報讀清華EMPA課程,除了是對大學較為熟悉,亦因課程很特別。「該課程旨在招募香港的政務人才,包括高級公務員、區議員、立法會議員等,招生名額不多。課程為三年兼讀制,參加者每隔一個週末就會去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上課,亦會到內地不同地方進行實地考察,甚至可獲安排到外國交流。」只是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至2023年修讀課程時,因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所有實體課改為網課,對此他感到相當可惜。
校園學習氣氛濃厚 學會克服困難
對志華而言,隻身到北京讀書,氣候和飲食文化都不難適應,他反而不太習慣「洗澡」文化。北方的學校大多設公共浴室,幾個男生一起洗澡,他最初感到不太自在!走進新環境,認識新同學,使志華眼界大開,簡直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清華全部都是狀元,我們以前在中學名列前茅,好像很厲害,但是去到清華後便會覺得『你真是甚麼都不是』。」
面對學術上的困難,他認為要調整心態去面對。「不要認為自己有甚麼特別過人之處,或者覺得香港人很厲害,要嘗試融入校園生活。其實清華的同學們都很好,當我們功課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向他們請教,他們也會熱心幫助我們,大家相處得很融洽。我覺得內地學生較務實,會專注在學術方面,作息定時規律,當然同學都會有很多課餘活動,但這些不是主要,讀書才是『首位』。」
向工程師學會申請評審 學術資格獲得認可
「我在清華讀書真的很辛苦,特別是大一大二,但亦正好磨練了堅毅的精神,只要熬過那四年,沒有事情是做不到,而凡事亦總有辦法克服及解決。清華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於言,我會用行動把基本的事情做好。」
畢業後,志華回港找工作的過程亦很順利,他申請機電工程署見習工程師一職時,事前向香港工程師學會申請學術資格評審。「學會設有21個專業界別,生物醫學工程是其中之一。為了取得入職資格,即學會認可的學術資格,那時候我花了數月去做獨立評審,過程都尚算順利。」
人脈遍布海內外 熟悉內地文化有助事業
「清華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畢業後,我的同學和朋友遍布內地省市和外國。隨著香港和內地有更多交流,機電工程署也與內地簽訂了很多合作備忘錄、人才培訓和交流計劃,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志華認為自己在內地求學多年,不僅熟悉內地文化,以往累積的人脈在工作上也有幫助。「記得剛入職機電工程署時,我有機會和較資深的同事代表部門,帶一些外國的專家團到廣州做考察,由於自己有內地生活的經驗加上會說普通話,工作更得心應手。今年年初,工程師學會舉辦一些研討會,我也透過在內地的人脈,幫忙找到一些知名學者來港演講。」
志華認為曾經在內地留學和生活的經驗,對於工作是有一定優勢。作為過來人,他建議同學:「首要考慮自己將來想要怎樣的發展路向和體驗。現時內地很多大學的排名都很高,同學先了解自身的需要,對將來留在香港還是其他地方發展也很重要。」
「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時,香港醫護人員嚴重不足,使我毅然放棄當時的第一份工作投身醫護行業,希望能為社會出一份力。」廖源婷在畢業後任職赴港升學對接顧問,以解決內地赴港學生生活疑難的工作為榮,直到疫情出現令她毅然轉行,期望繼續為社會奉獻力量,點亮希望之光。
「我想要出去闖一闖,在大學四年的時間,學會獨立生存之道。」希望到外面世界闖蕩的源婷,在高中時已入讀深圳的國際學校,並因學姐的回校分享,南昌大學已在她心中埋下種子,於是選擇再北上求學。
源婷在選擇志願時,考慮到自身較活潑的個性和認為管理專業的就業市場較大,因此把旅遊管理和物流管理專業選為第一、二志願。「當時電商行業的發展趨勢良好,普遍人認為未來大趨勢是電商時代,我最後便選擇攻讀物流管理專業,正好南昌大學有管理學院,所以就決定到該校了。」
友伴同行 適應兩地差異
初到南昌大學時,源婷對當地事物都不太熟悉,難以適應學校的環境和住宿情況,而學業上的壓力亦曾讓她無所適從。「我的數學基礎較弱,但我的專業偏理科,上課還要學編程和代碼,我初時真的無從下手。在大二的時候我試過一個學期內應付十二門課,壓力大得一直掉頭髮,那時是我最煎熬的日子。」繁重的課業令到源婷備受折磨,甚至一度懷疑自己入讀南昌大學和選擇專業的決定是否正確,多虧家人的支持和室友們的鼓勵,才讓她克服困難,並連續三年獲得港澳僑生獎學金。
源婷坦言在大學生涯中,另一樣令她頭痛的事情就是做口頭報告。「中學時我會盡量避免做口頭報告,上大學才發現根本逃不掉了。記得我最初需要匯報的時候,明明已經反覆練習過幾次,卻還是會在上台後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後來她通過不斷演練和請教同學,才漸漸學會如何在做口頭報告時放鬆心情。這段經歷令源婷在大學生活中收穫豐富,也影響了她之後的職場發展。
轉換方向 重新定位
畢業後源婷選擇回港工作,而在內地求學的經歷以及普通話的訓練,令她在求職面試時應對自如,也因此獲得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赴港升學對接顧問,這份工作令她獲得巨大的滿足感。源婷希望運用自己在內地生活的經驗和交際能力與內地赴港生打成一片,幫助赴港升學的內地生快速適應本地生活。這源於她回憶起自己在求學時期曾面對不少困難,但當時受到許多支援,故此也想致力為赴港內地生出一分力。
為了幫助更多人和對社會作出貢獻,源婷在經歷了疫情肆虐,香港醫療人員嚴重短缺的日子後,毅然決定轉行,積極投身醫護行業。雖然她就讀的物流管理專業與醫療行業並無直接關係,但在大學時期累積的溝通技巧、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令她可以迅速協調抽血工作和樣本管理,並與患者建立良好關係,把大學時期得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上。「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滿足感是文職工作所不能及的。雖然現在的工作和當初就讀的學科不一樣,但我也認為自己找到了適合的路。」為此,她積極投入學習,持續進修醫護相關知識和努力考取證書,希望未來在工作路上會更順利。
北上多機遇 開啟新篇章
源婷建議有意到內地升學的同學,在選校之前先要考慮個人興趣挑選心儀專業,再根據專業選擇相符院校。另外,所選大學的地理位置和環境設施,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同學們可以善用網絡搜尋院校資料,在入學前做足準備。
現時大灣區的機遇處處,政府亦有不少支持青年往大灣區發展的計劃,因此學生在考慮升學院校的時候可以留意政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我之前透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得到了觀瀾湖市場部的面試機會。雖然最後因為疫情原因沒有入職,但也見識了當地與香港不一樣的面試風格,拓寬視野。」源婷鼓勵同學可把視野投向內地,不一定把自己局限在香港。「無論大家是在哪裡生活,都能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