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
展覽廳
資訊中心
博覽介紹
講座時間表
常見問題
「2023/24學年內地高等教育展(網上博覽)」直播講座已圓滿結束,歡迎到"講座時間表"重溫講座內容。
拖動
查看更多
主辦機構
國家教育部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重要告示
私隱政策

重要告示

免責聲明
  • 2023/24學年內地⾼等教育展(網上博覽)(下稱「本網站」)所載的資料(「資料」),只供參考之⽤。有關院校及課程的資料乃由參與的院校提供。我們建議使⽤者直接向有關院校索取最新資料。
  • 政府並不為資料本⾝或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及該資料是否適合特定的⽬的等,作出任何類型(不論明⽰或暗⽰)的保証、陳述及聲明。在任何情況下,資料(或其任何部分)都不應被視為專業意⾒(不論是法律意⾒或其他意⾒,亦不論是⼀般意⾒或特定意⾒)或其替代品。
  • 對於任何因本網站或其資料,或由使⽤或不能使⽤本網站或其資料⽽引致的損失或損害(包括相應、間接、附帶或特別的損失或損害),政府在任何情況下,不論以任何⽅式,概不對任何⼈⼠(包括任何屬法團或不屬法團的團體)負責。
  • 本網站連接由參與院校∕機構提供的網⾴。政府特此聲明,該等網⾴所提供的資料並未經政府批核或認可。在任何情況下,政府對此等資料概不負責。
  • 政府可刪除或編輯本網站的資料或增添其他資料,亦有權在不作出任何解釋或預先通知下暫停或終⽌本網站。
  • 對本網站所載的資料及任何經本網站獲得的資料,使⽤者應⾃⾏加以判斷。我們建議使⽤者應在作出任何⾏動前,先核實本網站所載資料及經本網站獲得的資料(例如參考原刊),並聽取獨⽴的專業意⾒(包括專業法律意⾒)。
版權

本網站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字、圖表、繪圖、圖像、照⽚及數據彙編或其他材料,均受版權法保障。如有侵權,政府或相關⼈⼠保留追究的權利。

語⾔

我們並不保證參與院校∕機構就其資料所提供的譯⽂準確無誤。本網站內有關參與院校∕機構及其課程的資料,並⾮全部具備中英⽂版本,⼤部分資料只備其⼀。

Disclaimer
  • Th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Virtual Mainland Higher Education Expo 2023/24 (referred as "this website") are intended for reference only.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grammes is supplied by th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You are advised to obtain the latest information directly from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 The Government makes no warranties, representations and statements (whether express or implied) of any kind in rel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including any warranties, representations and statements in respect of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imeliness and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In no circumstances shall the Information (or any part thereof) be regarded as professional advice (whether legal or otherwise; and whether general or specific) or a substitute for such.
  • The Government shall not in any circumstances or in any way be liable to any person (including any body of persons, corporate or unincorporated) for any loss or damage (including consequential, indirect, incidental and special loss/damage) arising out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website or the Information, the use thereof, or the inability to use thereof.
  • This website is linked to sites provided by th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 organisations. The Government expressly states that it has not approved or endorsed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ny other sites linked to this website and the Government accepts no responsibility or liability (howsoever caused) for such information.
  • The Government may delete, edit the Information or add other information to this website, or may suspend or terminate this website at any time at its discretion without giving any reason or prior notice.
  • Users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their own assess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hrough this website. Users are advised to verify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hrough this website (i.e. by making reference to their original publications) and obtain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ncluding professional legal advice) before acting on any of them.
Copyright

The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ll text, graphs, drawings, diagrams, photographs and compilation of data or other materials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Languages

W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 organisations. Not al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 organisations and learning programmes is suppli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Som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in one language only.

歡迎辭

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 - 劉錦女士 歡迎辭

老師們、同學們、家長們:

國家教育部高度重視內地與香港教育交流合作,積極構建更全方位、更多層次、更寛領域的交流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香港學生來內地升學發展,促進香港青少年成長成才。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內地高校發展實力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在內地就讀的香港學生可以享受與內地學生同等優質的教學資源、學費、住宿費及醫療保障、就業指導服務等待遇。國家專門設立奬學金激勵優秀港澳學生。

為幫助香港學生及家長了解內地高校情況,國家教育部和香港特區教育局共同舉辦每年一屆的內地高等教育展。近年來,香港學生到內地求學意願增強,報考內地高校人數持續增長,內地高校連續多年成為香港學生非本地升學的報考首選。目前,約1.8萬名港生正在內地高校就讀。今年內地高等教育展以線上展覽及視頻講座方式舉行,參展內地高校超過130所,為歷年之最。內地高校招生團隊精心籌備,將分享專業學科資訊,提供升學諮詢服務,並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希望同學們通過內地高等教育展做好升學規劃,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和學校。

在此,我向同學們發出誠摯邀請,歡迎你們來內地高校就讀,希望你們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彩的人生,砥礪強國之志、夯實成才之基、增長知識才幹,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實現祖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創造更大輝煌。

最後,感謝香港特區教育局和香港社會各界對本屆教育展的大力支持!預祝2022年內地高等教育展圓滿成功!

教育局常任秘書⻑ - 李美嫦女士, JP 歡迎辭

歡迎蒞臨「2023/24學年內地高等教育展(網上博覽)」。

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五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香港,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到「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教育局致力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機會,培育他們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貢獻。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我們感謝國家教育部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元的升學途徑及連繫國家發展的機會。我鼓勵有志實踐理想的同學把握機會,藉「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文憑試收生計劃)報讀心儀的内地院校及課程,於求學時期積極認識國家發展大局,以迎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新發展格局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下的無限機遇。

「文憑試收生計劃」推出至今,廣受社會及學界的歡迎,參與院校數目由2012/13學年的63所躍升至2023/24學年的132所,學科選擇亦不斷增加。教育局已設立「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並於2022/23學年起優化計劃及增加資助額,為前往內地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香港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

教育局與國家教育部自2011年起合辦內地高等教育展,向香港中學的師生和家長介紹「文憑試收生計劃」的詳情及前往內地升學的最新資訊。今年的教育展繼續以網上形式舉行,透過一站式網上平台讓各位足不出戶亦能盡覽升學資訊。展覽期間將舉辦多場專題分享會,除了有内地院校介紹課程特色及於内地高校畢業的香港學生分享經歷,更邀請到不同嘉賓探討内地升學的優勢和就業前景等熱門議題,協助同學規劃未來路向。

最後,衷心感謝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台學生辦公室、廣東省教育考試院、中國教育交流(香港)中心和所有參與院校的鼎力支持。我祝願「2023/24學年內地高等教育展(網上博覽)」圓滿成功,又祝願同學鵬程萬里!

私隱政策

2023/24學年內地⾼等教育展(網上博覽)(下稱「本網站」)收集使⽤者瀏覽本網站所提供的個⼈資料,只⽤作處理及跟進使⽤者提交的查詢。香港特別⾏政區政府將按照《個⼈資料(私隱)條例》的相關條⽂處理本網站所收集的個⼈資料。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for browsing Virtual Mainland Higher Education Expo 2023/24 (referred as “this website”) is solely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handling and following up with the enquiries from the visitors of this website.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hall handle all personal data submitted through this websi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在讀 / 畢業生分享

馮誠旭——
保持正向心態才能獨當一面
就讀高校
華中科技大學
本科專業及年級
新聞學三年級
入學年份
2020年
入學途徑
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
 

馮誠旭與香港莘莘學子一樣,早在中學規劃升學方向時,考慮過不同的升學途徑。在一次中學校內講座中,得知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詳情,並獲發一本厚厚的升學資料書刊。他本來就期望到內地升學,是次講座提供了多一條升學途徑。他向同樣透過計劃升學的親友詢問意見後,抱著突破自我的心態,最終決定到內地求學。

學業生活雙重改變  熱心師友助適應

‍
誠旭直言到內地後的初期略有不適,「當時大一我過得比較緊張,因為完全沒有熟悉的人,加上文化差異,也吃不慣食堂的武漢菜。」他亦提到上課環境也跟香港不太一樣,因為教學進度比較快,所以起初要有一段適應期。「中學升到大學是一個進程,由香港到內地又是另一個大轉變。」幸好當初得到學校老師及同學熱心幫助,在生活上亦得到武漢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鄂港聯)的學長支援,度過適應期,慢慢融入圈子。「大家都會盡心盡力地幫助你適應,所以香港學生不用太擔心!」

從怕生到獨當一面  受薰陶熱心助同路人

‍
受到學兄、學姐的薰陶,誠旭也渴望自己能幫助來到武漢念書的香港同學,現時大三的他在鄂港聯已成為了其中一位執行主席。誠旭會協助舉辦各種迎新及學習交流活動,幫助新生離港前做好準備,來到武漢後適應新的學習生活,以及透過考察了解內地各地的歷史文化。而他亦會幫忙舉辦線上學習、職業分享會,邀請有經驗的畢業生分享,為職涯規劃做好準備。人在異鄉,最重要是大家互相扶持,凝聚香港人的力量,從而宣揚香港文化及精神,令香港學生有更多機會表現所長。

決心修讀新聞學  著重實踐累積經驗

‍
誠旭在中學時較擅長文科,熱衷寫作,曾擔任校內的校園記者,為學校撰寫新聞。他一直對新聞、記者的行業感興趣,所以大學學科的第一志願是新聞學。在選報大學時,參考過新聞學類高校的排名,並權衡自己的成績後,選擇了在排名前10的華中科技大學升學。

新聞學的課程著重實踐,當中包含許多拍攝、創作的課程。其中與香港新聞課不同的一大亮點是有切合內地流行社交媒體的管理課程,學生需要學習微信公眾號的設計排版及內容創作。「學習兩年,我了解近年新聞及新媒體行業的發展前景,作為曾在香港及內地學習的學生,我對學習、生活的差異有較深刻的體會,因此比一般學生更有信心。」誠旭談及一次外出拍攝的經歷,他和同學一起在武漢探索,發掘大城小事。他不但走過大街小巷,親身認識武漢這個城市,亦有助鍛煉拍攝技巧,培養個人美感。

學校要求新聞學的學生參與短期及長期實習各一次。誠旭就曾在當地一個傳媒網站實習一個半月,他需要幫忙撰寫、修改稿件,外出參加新聞會,逐步累積經驗。他認為實習對學生帶來許多實際的好處︰了解自己專業的發展前景,加強傳統新聞的工作的基本認知,培育新聞傳播專業的職業素養。今次實習使他對媒體的運營模式有基本認識,他希望將來有機會到新型媒體公司實習,進一步了解現時內地的新聞行業。

經常保持學習心態

‍
誠旭建議正在準備報讀內地高校的同學,應先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同時考慮大學所在的地區,這或會影響回港的次數。最重要一點是,選擇前要參考大學上屆收生成績,再結合自己的成績進行分析。如果選擇與自己成績差距太大,最後可能選不上。
而已經準備離港的同學,則要作好心裡準備體驗及接受兩地文化差異。在生活方面,先了解學校所在城市的文化、人文氣候,準備迎接寄宿生活,習慣使用內地常用的通信軟體。而學習方面,兩地學生的學習及思維模式稍有不同。內地同學學習時,非常專注且效率十分高,而香港學生的優勢則是擅長多角度思考,想法較靈活。誠旭跟內地學生的相處十分自然,認為大家不會拘泥來自甚麼地區,只要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可以了。

不局限發展方向  希望赴大灣區發展

‍
雖然誠旭現時對未來計劃不是十分確定,但也不會局限自己發展的地區。他曾考慮回港升讀研究生,亦期望可到大灣區發展,在香港、深圳等城市工作。現時內地為香港學生提供許多工作機會及優惠政策,所以他未來希望能貢獻一份力量,以推動兩地更緊密聯繫。

在讀 / 畢業生分享

余澤韋——
累積經驗拓人脈 開闊眼光謀發展
就讀高校
中國人民大學
本科專業及年級
經濟學 四年級
入學年份
2019年
入學途徑
港澳台僑聯招試
 

「一開始我並沒有考慮經濟學,而是希望就讀新聞傳播類專業。後來在機緣巧合下,決定報讀經濟,結果又被取錄,也就順理成章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到大四了。」余澤韋的經歷,反映人生不似預期,但即使如此,卻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得著。遠赴北京升學,課堂上交流互動,課餘時投入活動,令他眼界大開,亦因此更明確往後的個人發展方向。

南北生活有差異 融入適應沒難度

「由於當初想在一個跟自己過去生活、社會環境有較大差異的地方體驗一下及尋找機遇,考慮到北京是政治中心,便當機立斷選擇了當地的中國人民大學。」對澤韋而言,踏入新環境其實不算太難適應。「我覺得不止香港人,只要是廣東地區,甚至南方人去到北京,多多少少也會有些衝擊。例如北方飲食雖然較重口味,多油鹽,但勝在款式選擇多,大家還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我想自己最不適應或者是洗澡吧﹗因北方學校大都設立公共浴室,俗稱『澡堂』,重視隱私的同學可能會感到不太自在。」

不過對大部分香港學生來說,最大挑戰莫過於是學習數學吧﹗「內地數學難度較高,教學節奏亦快,著重提升解題速度,但可能在技術細節上欠詳細解說,學生需要有一定記憶力才能跟得上。」

積極參與活動 豐富自身「裝備」

「中國人民大學與政府有較密切的合作關係,學術往來亦頻繁,修讀經濟學課程的學生頗有優勢。在我個人發展層面上,和老師建立良好關係,可使我將來就業或學術發展上得到較好的發展機遇。」

澤韋抱著體驗生活的初心,積極投入學習及活動,既可豐富自己的生活,也能「裝備」自己。「我最難忘是加入一個名為京港聯(北京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在組織服務至今兩年多,從部員到部長,最後當上理事長;由活動策劃,尋找贊助,到全面推行的過程,我都有份參與;加上跟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直接協調溝通,大大提升我的領導及交流能力。更重要是,讓我不但對內地發展及歷史有深刻瞭解,而且對政府執政理念、運作和架構也有清晰的認識,同時亦建立一定的社會網絡,最終有助我思考清楚未來的發展道路。」

內地機遇處處 期望回饋我家

的確,在學期間不斷鞏固個人實力,擴闊社交網絡,日後發展自當會更如魚得水。澤韋走訪過不少青創中心、企業孵化器、創業基地等單位,發現内地對港人創業提供很多支援的政策,如免租18個月、月租人民幣兩三千元的人才公寓、按新增僱員學歷水平給企業發放資助等,而他身邊亦已有一些同學創業成功。至於就業方面,一些企業也開始開放專門給港澳籍人士的崗位,務求變得更國際化。他認為內地交流機會也很頻繁,特別是在北京海淀區,人傑地靈,是清華、北大、人大,人才聚集之地。有意尋求機遇的人士往往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豐富想像,開闊眼界。

內地發展機遇處處,不過澤韋暫時尚未落實創業想法,最大歸屬還是香港,希望畢業後可以回港繼續深造。「我對地區治理、深港經濟互動、青年發展及科技創新都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將來從事的工作可以與這些事務相關,也不排除嘗試加入公務員團隊。」

認清自己所需 開拓光明前路

澤韋對有意往內地升學的同學,有幾項建議。首先,大家要瞭解清楚自己想要選擇的專業是否需要「持證上崗」,如在内地當律師,香港、澳門、台灣籍人士所持的律師牌照是有限制的,即不能處理刑事案件;想學醫的同學,也要注意内地學術型碩士、專業型碩士,能否銜接升讀博士等問題。

其次是考慮想報讀的城市及大學。他認爲交流是個人成長中,十分關鍵的元素,而一個好的平台(未必是學校)也能促進個人發展。因此選取城市和學校時,要綜合各方面考慮,若學校排名很高,但城市的資源和發展空間有限,則可能要三思而後行。

至於是否要來内地讀書,澤韋覺得取決於同學們擁有的選擇,以及學習和接納事物的心態。對於有機會報讀港大、中大、科大及海外高水平學府的同學,也可考慮到清華、北大等内地國際頂級大學學習,皆因這些院校均有助同學拓展人脈、累積資源。說到底,往內地升學後,視野會變得不一樣。

在讀 / 畢業生分享

劉詩朗——
累積豐碩經驗 回饋國家與香港
就讀高校
北京語言大學
本科專業及年級
英語
入學年份
2020年
入學途徑
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
現職
香港非牟利公司內地事務部公職人員
 

放棄一些東西,可能會獲得更多。放棄本地大學學位不容易,劉詩朗當初便是作出了這個勇敢的決定,決心到北京求學。畢業後她亦保持目標明確,「我認為香港人有機會到內地後,應該回到香港,為香港發展帶來一些新的意念。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從事一份涉及兩地的職業。」

放棄香港學士學位 決意到北京深造

面對文憑試,詩朗與一眾考生一樣,對未知的未來感到不安。當考慮畢業後的出路時,她回想起曾於內地交流的愉快經歷,在好友的鼓勵下,決定報名參與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作為升學的備選方案。

詩朗在求學路上一直以修讀英語專業為目標,文憑試放榜成績不俗,並獲得本地大學資助學士學位英文系的取錄。然而,詩朗最後還是毅然放棄本地學位,決意北上求學。

備案最終成為首選,旁人難免會有所疑問,但其實這是她慎重考慮後的結果。第一,香港沒有專門的語言大學。她評估後發現內地的英語專業在寫作、文學方面的研究尤為(專)「精」,較符合自身的學習需求;第二,內地的語言環境和學習氛圍良好。別稱為「小聯合國」的北京語言大學(北語)的外國學生比例非常高,且同學學習態度皆十分積極;第三,生活成本低。內地的學費及生活費較香港低,成績優異又熱衷於課外活動的詩朗亦成功申請不少獎學金,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

訂立三大求學目標 學習生活兩不誤

詩朗中學時就到過到北京交流,而且北京和上海有較多著名的外語學校,故在填報學校時特意選擇這兩個地區的學校。「既然我想離開香港念書,就不會考慮這麼近的學校,好像沒有離開家的感覺。」詩朗語氣雖然堅定,但畢竟初次獨立生活,既興奮又緊張,所以離港前她早已做足準備,仔細瀏覽學校官網的課程、學生會及活動資訊,早一步做好學習、課外活動的規劃。她更訂立了自己的「大學三件事」:處理好日常生活、學業成績達標,以及積極參與課外活動。

剛到北京,她度過一段適應期,亦因為文化、氣候、飲食、溝通等的差異,產生強烈的思鄉情感。不過經過一段長時間,她已練成了一種特技,「在北方像北方人般生活,在南方像南方人般生活。」

認真自我實現 經歷越多 積累越多

「當時不知道自己留在內地的時間會有多久,因此我沒有選擇出國交流,把所有時間都投放在內地。」語言專業十分重視溝通互動,所以詩朗在大學四年間參與了多樣的實習和學生活動。她曾擔任學校留學生聯絡中心的部長及港澳台辦的學生助理,協辦世界文化節,亦曾參與國慶70周年的群眾遊行,更成為了高校代表團中的香港代表,到雲南宣講。「這些都是只有在北京(念書)才能有的體驗」,她累積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經驗後,溝通技巧亦大大提昇。

雖然學校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參與實習,但為了累積更多經驗,詩朗積極把握不同的實習機會。修讀英語專業令她獲得許多語言相關的實習機會。她大一時就曾在國家教育部擔任實習生,又曾到阿里巴巴及當地科技智能公司,協助建立語料庫。她也曾在共青團中央委員會的國際交流部協助外文翻譯工作。「我們(香港學生)的優勢不止是語言,更大可能是因為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使我們有更好的國際視野,在溝通或處理非本地事務的時候,我會更懂得拿捏尺度去幫助別人。」實習機遇林林總總,但也必須靠自己努力爭取,善用自己的優勢,提升競爭力。

積極發揮所長 化「憂」為「優」

詩朗一直希望回港工作,直言正是因為擔憂畢業後銜接的問題,所以非常積極建立一個豐富的個人履歷,希望可以減輕香港企業對內地學生的憂慮。「我知道資歷上是受香港政府認可的,但在文化銜接上會稍有不足。」她補充道,內地絕大部分學校要求十分嚴謹,畢業生評價正面,內地公司相對上會較易接納他們的畢業生;但感覺香港企業還是會偏向選擇來自名氣較大、排名較高大學的畢業生。

內地專業工作對學歷要求較高,考慮到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本已有升學意願的詩朗選擇到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回港後,她利用自己的語言及內地實習的優勢,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負責內地與香港兩地的事務。她現時任職於本港大型非牟利公司的內地事務部,為公司擴展內地業務,冀盼日後能經常往返內地,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昔日的擔憂,已成了她今日最大的優勢。

在讀 / 畢業生分享

湯子江——
堅定信念完善自己 向工程師之路邁進
就讀高校
四川大學
本科專業及年級
土木工程
入學年份
2017年
入學途徑
港澳台僑聯招試
現職
碩士學生
 

「我一直努力增值自己,希望更全面掌握行業知識,為實踐理想,奠定穩固基石。」湯子江自2017年於四川大學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畢業後,目前在夜間兼讀香港城市大學土木工程碩士課程,同時日間修讀有關工地測量的短期課程。

內地升學拓闊眼界 競爭激烈加倍努力

「我是一個善於以理工科思維思考的人,很喜歡了解事情背後的邏輯及機器的運行方式等。土木工程是一門讓我可以了解如何以工程思維方式,從零開始建構建築物的學科。因此,我很早便對這個學科產生興趣,並希望能修讀此科。」子江向來富有冒險精神,亦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因此當初決定到內地升學時並沒甚麼懸念。「我選擇到四川升學,最主要的原因是考慮到當地學校位列在全國前15位,十分優秀。而且我從未到訪過當地,沒多少認識,只知道是旅遊好去處,所以有機會真的想衝出香港,到不同地方看看,了解不同地方文化。幸好家人都非常支持!」

在新的環境認識新同學,最大領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內地同學非常優秀,可能在你身邊就有幾個國家二級運動員。他們非常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很多人對自己未來亦有清晰想法,不論打算繼續升學或就業,他們在大一、大二時已提前作好準備。而就我修讀的工科而言,最值得注意的是數學科,課程內容實在非常深奧。若有興趣修讀工科的香港同學,不但要做好心理準備,也需要在學習上加倍努力,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坦白說,我身邊就有多次無法通過考試的同學,最後被要求退學。」

機遇處處 一嘗創業滋味

為了得到更多體驗,子江畢業後,沒有直接從事與工程相關的工作,反而在成都創辦了一間教育服務公司,協助內地生到香港升學。「在內地創業成本很低,而香港人創業又有不少補貼,兼能受惠於支持政策,所以我當時就大膽作出新嘗試。後來回港發展,主要是因為疫情實在對境外留學生意帶來很大衝擊,所以公司現在已交由合夥人營運。」

豐富工程知識 為實踐理想鋪路

縱然未必事事盡如人意,但子江相信只要裝備好自己,機會到來時自然能抓緊機會,得心應手地完成。回到香港,他順理成章以成為工程師為目標。「如你懂普通話及有內地本科背景,在香港找中資公司及與中資公司有業務往來的公司,總會有較大優勢。我選擇到內地升學前,亦已了解內地與香港有互認的學校名單,而自2016年國家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後,經認證的工程專業學生回港就業,或考取專業資格,基本上都很順利。」

「在內地修讀土木工程學科,建築標準上沿用國家標準,在香港則為英國標準;內地以中文教學,香港則以英文教授。因此如想回港工作,事前最好先熟習香港使用的建築標準及工程科的專業術語。」為此,他繼續積極投入學習。「我現時修讀工地測量課程,是因我一直欠缺相關知識和經驗,所以希望藉此課程加深對香港建築標準的了解。至於同時報讀碩士課程,則希望再豐富知識,有助將來考取香港工程師牌照,在香港從事工程師職業時可以更加順利。」

預先規劃將來比別人走得更快

子江認為同學們最緊要好好規劃將來,了解自己所需,根據自己想從事的職業,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讀大學時,可自行安排的時間很多,也可趁機思考畢業以後,想繼續進修還是工作?進修或工作的地點又是哪兒?如考慮讀書,就要在成績上加倍努力,維持高GPA,同時可能需要參加其他國際公開試;如考慮就業,則要了解自己想從事的職業有甚麼要求,或需甚麼資格證書。「還是那句,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及早開始準備,就會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機會!」

問卷調查(1/15)

1.
你是:

問卷調查(2/15)

2.
會否考慮以內地升學作為自己或子女在完成中六課程後的其中一個途徑。

問卷調查(3/15)

3.
考慮自己或子女在內地升學的原因是:
非常

不同意
不同意
一般
同意
非常

同意
a)
教學素質
b)
內地大學排名出眾
c)
有更多出路選擇
d)
在港未有合適的升學選擇
e)
學習普通話
f)
香港未有提供相關專業
g)
能應付內地的學費及生活支出
h)
擴闊視野 / 建立人脈
i)
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問卷調查(4/15)

4.
你不考慮自己或子女在內地升學的原因是:
非常

不同意
不同意
一般
同意
非常

同意
a)
教學素質
b)
學歷在港的認受性未確定
c)
文化差異
d)
語言障礙
e)
內地未有提供相關專業
f)
未能負擔學費及生活支出
g)
課程差異
h)
選擇海外升學

問卷調查(5/15)

5.
請以1至3列出你希望自己/ 子女在以下不同地方升學的先後次序:
本地升學
內地升學
海外升學

問卷調查(6/15)

6.
假如你自己或子女往內地升學,在選擇院校時會考慮以下哪些因素?(最多可選三項)

問卷調查(7/15)

7.
假如你或子女往內地升學,會選擇以下哪個學科 / 專業?(最多可選三項)

問卷調查(8/15)

8.
假如你或子女往內地升學,你會選擇以下哪個省/ 市/ 自治區?(可選多項)

問卷調查(9/15)

9.
就你於問題8的選擇,原因是:(可選多項)

問卷調查(10/15)

10.
你透過哪些途徑取得升學資訊?(可選多項)

問卷調查(11/15)

11.
你怎樣得知本教育展的舉辦資料?(可選多項)

問卷調查(12/15)

12.
你可否在本教育展得到所需的資料?

問卷調查(13/15)

13.
你會否推薦親友參觀下年的教育展?

問卷調查(14/15)

14.
你對教育展的整體評價是:

問卷調查(15/15)

15.
你對教育展的其他意見或建議:

完成

問卷已完成。 感謝您的參與!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
拼音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學科
全選
西醫學
中醫
文科
政法
師範
會計
金融
工商管理
理科
工程
計算機
體育
藝術
語言
大灣區
132 間內地高等院校
北京市
1
北京大學
2
中央美術學院
3
中央音樂學院
4
中央財經大學
5
中央戲劇學院
6
中國人民大學
7
中國政法大學
8
中國傳媒大學
9
北京中醫藥大學
10
北京外國語大學
11
北京服裝學院
12
北京師範大學
13
北京理工大學
14
北京郵電大學
15
北京電影學院
16
北京語言大學
17
北京體育大學
18
首都師範大學
19
清華大學
2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1
北京科技大學
22
北京交通大學
天津市
23
天津工業大學
24
天津大學
25
天津中醫藥大學
26
天津外國語大學
27
天津師範大學
28
中國民航大學
29
南開大學
遼寧省
30
大連理工大學
31
東北大學
32
東北財經大學
33
遼寧中醫藥大學
吉林省
34
吉林大學
35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市
36
上海大學
37
上海中醫藥大學
38
上海外國語大學
39
上海交通大學
40
上海紐約大學
41
上海財經大學
42
上海師範大學
43
同濟大學
44
東華大學
45
復旦大學
46
華東政法大學
47
華東師範大學
48
華東理工大學
江蘇省
49
東南大學
50
南京大學
51
南京中醫藥大學
52
南京師範大學
浙江省
53
浙江大學
54
浙江中醫藥大學
55
浙江師範大學
56
浙江理工大學
57
溫州肯恩大學
58
溫州醫科大學
59
寧波大學
60
浙江傳媒學院
安徽省
6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福建省
62
廈門大學
63
福州大學
64
福建中醫藥大學
65
福建師範大學
66
華僑大學
67
集美大學
68
福建醫科大學
江西省
69
南昌大學
70
江西中醫藥大學
山東省
71
中國海洋大學
72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73
山東中醫藥大學
74
山東大學
河南省
75
鄭州大學
湖北省
76
三峽大學
7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78
武漢大學
79
武漢理工大學
80
湖北大學
81
華中師範大學
82
華中科技大學
8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湖南省
84
中南大學
85
湖南大學
86
湖南工業大學
87
湖南師範大學
88
湘潭大學
廣東省
89
中山大學
90
南方醫科大學
91
廣州中醫藥大學
92
廣州大學
93
廣州美術學院
94
廣州醫科大學
9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96
廣東工業大學
97
廣東海洋大學
98
廣東藥科大學
99
廣東財經大學
100
廣東醫科大學
101
廣東金融學院
102
星海音樂學院
103
暨南大學
104
汕頭大學
105
深圳大學
106
華南師範大學
107
華南理工大學
108
韶關學院
109
肇慶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110
廣西中醫藥大學
111
廣西大學
112
廣西師範大學
113
廣西醫科大學
海南省
114
海南大學
115
海南師範大學
重慶市
116
西南大學
117
西南政法大學
118
重慶大學
四川省
119
四川大學
120
四川師範大學
121
成都中醫藥大學
122
西南財經大學
123
電子科技大學
雲南省
124
雲南大學
125
雲南師範大學
陝西省
126
西北大學
127
西安交通大學
128
西安工程大學
129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30
陝西師範大學
131
長安大學
甘肅省
132
蘭州大學
其他參展機構
133
聯合招生辦公室
134
中國教育交流(香港)中心